残疾人事业是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,省、市政府将改造提升200家残疾人辅具服务点、培训残疾人2000人次,推动残疾人新增就业1000人列入2025年度民生实事项目。近日,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、社会委副主任委员王斌,市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、社会委副主任委员赵京平,市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、社会委委员杨丁勇和市人大代表等一行9人组成视察组,赴如皋深入辅具服务一线与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现场,通过实地察看、座谈交流等方式,专题督查两项民生实事项目落实成效,推动助残服务从“有”向“优”升级。

视察组一行首先察看了如皋市残联对残疾人服务机构的监管工作,听取了南通市残联省、市民生实事开展情况汇报,截至目前,我市残联省、市民生实事项目全部超额完成。视察组一行对市残联省、市民生实事开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,并提出意见建议。视察组强调,要建立辅具服务动态调整机制,同时加强辅具日常维护与消毒管理,保障使用安全;针对就业培训,视察组要求进一步细化“定岗定人”培训方案,挖掘培养高技能人才,并完善就业后的跟踪服务体系。视察组强调,要把残疾人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,确保工作既有推进速度,更有过硬质量。
随后,视察组一行实地视察了辅具租赁服务点和“残疾人之家”辅助性就业工作。
实地察看辅具升级:让“适需”服务触手可及
“手机扫码就能借,家门口的站点24小时开放,太方便了!”视察组一行实地体验智能化共享辅具的租借流程,详细询问站点运营维护、辅具更新频次等情况,对其“公益性、智能化、共享性”的运营模式给予肯定。目前,我市已建成139处共享辅具点,2025年已提升改造 22 个点位,为21000多人次提供了辅具租赁服务,有效解决了短期用具需求难题。

聚焦就业培训:为融入社会注入“技能动能”
“我很高兴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,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非常开心!”在如皋聚容“残疾人之家”,正在参与手工劳动的一位大姐向视察组分享收获。这里作为辅助性就业阵地,不仅提供生活照料,更通过定岗培训帮助残疾人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。视察组走进操作间,查看残疾人的手工劳动项目,并强调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,开发更多适合残疾人的劳动项目。同时,要加强技能培训,确保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需求“同频共振”。
南通市残联党组书记、理事长周国强,党组成员、副理事长唐向东以及如皋市残联领导参加视察活动。
